对孩子假装“开明”,就够了!
2018-04-13 爱童言 爱童言 Shane Jhu
大概每个成长于不开明家庭的孩子,长大成人后都特别希望成为一个开明的家长?我大学同学老刘,就是这么一个猛烈反弹的例子。
我和老刘从小一起长大,对于他的成长环境,我真是太熟悉了。
读小学的时候,全班表演合唱,初秋的天气有些微凉,大家都按要求穿了露膝短裤,唯独他一个人穿了条长裤来,说,妈妈怕他受冻。
上中学的时候,我去他家玩,他妈妈看起来不太开心的样子。于是我就叫他来我家玩,没想他回家后,还是挨了一顿打。
考大学的时候,他想学文科,但他妈妈逼他选理科,还替他选好了学校和专业。
在人生的前20年,老刘基本都顺从父母的意愿,上演着大多数80后共同经历过的剧情。但他也不是没想过要反抗,只是他会想:怎么反抗才真的有效果?
这不,等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后,他发现反抗父母权威才真的具有了意义:他立誓要成为跟自己父母完全相反的那类父母,他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,营造平等、民主的家庭氛围。
做一个开明的家长,这成了他和妻子最起码的教育底线。
但是当一名开明的家长,并不像老刘理想中那样的优雅。
老刘小的时候,父母从没和他好好商量过一件事情,于是,他对平等交流的氛围,有着谜一般的执着。他对亲子关系的看法,始终附会着一层理想化的光芒,他向往父母和孩子平等交谈的场景。然而,他们家却从没进行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协商。
他跟我提起过一件事:他孩子现在特别沉迷于游戏,但他和妻子对此却无计可施。
说起孩子为何沉迷游戏,其实这还是他开的头。他从来不反对孩子玩游戏,为了表现自己对游戏的宽容态度,他还经常跟孩子一起玩。几年前孩子还小,他尚且能控制游戏时间,如今孩子大了,自我意识愈发强烈,每次他说游戏时间结束,孩子就特别不愿意,有时甚至直接顶撞父母,说他们“不尊重自己,没有人权意识,没商没量,武断霸道”。
老刘每周都给孩子零花钱,孩子倒是很省,把这些钱全都存了起来,然后全都花在了打游戏上。
老刘感叹:现在真是不敢和孩子有不同的想法啊!他明明做得不对,你还不能纠正他,不然的话,什么“限制思想和人生自由”之类的帽子,全都会扣在你头上。
想要跟孩子摆事实、讲道理的老刘,最终不得不跟孩子斗智斗勇。
“我父母什么都管,我什么都不管,但一样被还是说没自由。”
老刘家的孩子还小,但如果继续这么发展下去的话,我大概可以预见到,他们家里未来战争的雏形了。
我有个亲戚,一直都奉行开明政策,父母基本从不干涉孩子的决定。如果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出生,老刘一定愿意给这样的父母当孩子。
那会儿,他家孩子不知道该学什么专业,父母就说,对啥有兴趣就学啥。大学毕业后,孩子对工作也不感兴趣,突然想学计算机,觉得码农工资高,便辞了国企的工作。
后来,这男孩去了大城市,工作了一段时间,说想留在那儿,不回家了。于是父母把老家的房子卖了,想帮他在那里付一套房子的首付。那时房价还不算高,但这笔巨款并没有变成一套房子。他们儿子拿到这笔钱,就买了一辆豪车,冒充富二代,整天追求不同的女孩子。
一般人听了这事都觉得,这家父母该后悔极了吧?并没有。即使儿子如此折腾,他们都从没说过他一句不是。
说到开明的父母,应该没有比这更开明的父母了吧?为了开明而放弃对孩子的批评、纠正和劝诫,你能做到吗?
一个开明的家庭,需要平等、尊重的氛围来帮衬。一个开明的家长,需要雄辩的口才和强大的说服力。如果不具备这些技能,也不想被“开明”二字束缚了自己,倒是可以学学我亲戚那样,事事都顺着孩子。但这种“开明”,真的对孩子负责吗?
不少年轻人都想成为开明的父母,这仿佛是理想中的父母的化身。这或许是他们重视平等与理性,也可能是他们成年后,对儿时不平等遭遇的反抗。
但如何做一个开明的父母?其实没有固定的规则。我们只是习惯性地把开明,等同于“尊重孩子,不干涉孩子”。
这其实是一种误解。
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理念:平等与尊重,只存在于两个能力相当的人之间。两个理性的成年人,可以互相给予理解和尊重。但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,就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。给孩子教育、指导和培养,是身为家长的责任。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,事物的底线和做事的规矩,这是对孩子负责。
只有当孩子成年以后,当他具备了成熟的人格,他才能和父母成为朋友。因为在那个时候,几个成年人可以平等、理性、互敬地交往。
父母开不开明,不需要孩子来评判。父母只需让孩子觉得你开明,这就够了。
借用一个俗气的比喻:给孩子的自由,就像握在手里的风筝线,无论他飞得多远,你随时都可以让他回来。
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,请点个赞吧